2023年春季,我校生殖健康研究所开设的选修课《生殖医学实验技术》迎来第二次开课,主要面向全校妇产科学和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
本课程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互补充的教学内容,并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详细介绍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室技术和操作常规,包括细胞培养、体外受精与胚胎发育、生育力保存、生殖内分泌、生殖遗传、环境与生殖健康、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操作规范与相关动物实验。

小鼠生殖系统解剖与形态观察实验课在生殖健康研究所一楼公共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同学们在王凤丽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理论课的学习,另外课程组还邀请了武汉华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老师,老师们从小鼠生殖生理特点、小鼠的配繁以及小鼠生殖系统解剖等多方面,带领同学们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学习。同学们虽然在理论课上已经对雌雄小鼠的生殖系统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学习,但实际解剖操作时仍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间的合作互助之下,最终每位同学都完成了实验,能准确识别且较为完整地分离出雌雄小鼠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组织切片观察实验课上,李志明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对人和小鼠的各级生精细胞、精子形态、各阶段卵泡结构和各期卵母细胞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讲授,之后大家来到形态楼,李老师结合实际切片,带领大家在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学习,并给每位同学下发了人睾丸组织切片、人精子涂片、兔卵巢组织切片,同学们在显微镜下自行分辨目标细胞,并绘制生精小管结构和各级卵泡结构,老师也在一旁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答疑指导。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在环境与生殖健康课上,公共卫生学院的曾强教授从公共卫生专业角度出发,带领大家分析了不良环境因素与生殖健康损害的关系,展示了不同的环境暴露造成的不同生殖结局,并详细介绍了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思路、应用、研究设计及相关案例,将生殖医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相结合,培养同学们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预防医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为学生进一步从事临床学科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之后曾教授带领大家来到公共卫生学院实验室,参观学习了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的使用和应用范围,同学们积极提问,和老师进行了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
在胚胎发育观测实验课上,刘春艳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模式生物斑马鱼的应用及其优势、其卵巢和卵子发生,对人、小鼠和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和时期进行对比,并结合图谱详细讲解了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各时期特点。在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和老师的指导下,使用整胚原位杂交技术对斑马鱼的胚胎进行显色反应,并观察其内胚层与外胚层标记分子的表达,未观察到信号表达的同学积极寻求老师帮助分析原因,认真记录实验流程,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结果,最后各组同学将组内实验结果拍照上传到课程学习交流群进行知识共享交流。
在生殖医学图像处理课上,李怀标教授介绍了生物医学实验中图像处理的原则及基本要求,重点讲解了图像处理软件 ImageJ 和CellProfiler的使用,带领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免疫荧光图片,利用 ImageJ 及 CellProfiler 对灰度图进行高内涵定量。同学们学习采用软件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符合科研规范的图像处理和分析,课上与老师积极互动,使课程高效有序进行。
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陈红教授从干细胞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干细胞与器官功能重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发展现况等方面,向同学们逐一介绍了干细胞相关知识,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之后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干细胞实验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们与干细胞这一较为陌生的领域之间的距离。
在结课之际,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生殖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实验技能和科研逻辑思维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收获颇丰。课程负责人周立全教授也表示,本学期课程在第一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丰富和完善,能够顺利结课离不开每位选课同学的积极反馈,今后将继续收集同学们对于该课程改进的意见,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使同学们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同时鼓励同学们,学习知识不仅要从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出发,还要加强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成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文 王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