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教学改革要求,2022年春季学期,生殖健康研究所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生殖医学实验技术》,成为我校少有的以“讲授实验技能”为教学目的的选修课。本课程打破传统选修课教学模式,采取“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们讲授生殖医学相关的实验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步骤、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由8次理论课+2次实验课共同组成,多位具有生殖生物学、妇产科学、男科学等学科背景的教授共同担任课程主讲人,为同学们讲授包括实验室安全和污染控制、生育力保存、生殖毒理、辅助生殖实验室操作等在内的诸多实验和临床应用相关知识。同学们踊跃报名,课堂上师生互动融洽,氛围活跃。
胚胎观察实验课在生殖健康研究所一楼公共实验室进行。同学们在刘春艳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在光镜下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并通过整胚原位杂交实验进一步识别胚胎精细结构。实验前,刘春艳老师介绍了斑马鱼的特征和在胚胎发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详细讲授了斑马鱼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结构特征,以及斑马鱼整胚原位杂交实验原理和方法。起初同学们对镜下结构的识别存在误区,无法鉴别停止发育的胚胎中的坏死细胞和正常的胚胎结构,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指导下,同学们渐渐能耐心观察,识别出胚胎中的精细结构,并纷纷拍照发到课程微信群中和大家分享学习。当同学们在镜下看到已发育出神经索的胚胎不停活动的样子时,纷纷惊叹不已。

在显微切片观察实验课上,李志明老师以小鼠和人为例,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精子和卵子的精细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研究技术。之后,在形态楼智慧教室里,大家自行在光镜下识别生精小管及间质中的各类不同细胞,观察卵巢切片中不同时期卵泡的结构,以及精子的精细结构。很多同学对光镜下如何识别各阶段卵泡、如何在生精小管切片的大量细胞中找出目标细胞仍然存在疑问。李志明老师带领同学结合实际切片再次温习了理论知识,并对一些同学的疑问进行单独答疑和指导。

在课程结课之际,选课同学纷纷对这门课程给出了评价和意见。同学们表示,尽管参加选修课的很多同学并不从事生殖医学相关研究,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许多关于生殖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及临床知识,对生殖健康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和更多的关注。在课程中所学习到的诸多实验技能也可以运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当中,这门课程很有收获。课程负责人周立全老师也表示,这门课程第一次开课反响良好,未来将收集同学们对于课程改进的意见,一方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另一方面从多渠道获取经费并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让所有选课的学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褚轶凡、付余、杨意群)